個人覺得這本書是 HRABAL 的蓋棺代表作,
薄薄一本,卻寫出了他對現代文學的掙扎。
為什麼不記得他的工作不只是收廢紙而是壓碎文學經典?
為什麼不記得他會收集喜歡的書,然後推疊在房間成牆?
目前分類:靜讀書 (90)
- Dec 03 Thu 2009 23:57
[閱讀]為何過於喧囂的孤獨?HRABAL簡歷或許可以說明
- Nov 30 Mon 2009 10:42
[貼文字]我果然喜歡Atwood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
當被問到她是從哪裡獲得故事靈感的時候﹐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說﹐“左手放在桌上。右手舉在空中。如果你一直保持這種姿勢﹐你就會有小說情節了。”當被問到她是否真的用過這種方法的時候﹐她補充說﹐“不﹐我用不著。”
已經創作了13部小說﹐還有詩歌、短篇小說和其它非小說文學作品的阿特伍德女士很少會陷入文思阻塞。當靈感襲來時﹐她會在紙巾上、餐館的菜單上、報紙的空白處草草寫下短語和筆記。她通常會對故事情節的展開路線有個大致的概念﹐“但往往卻是錯的﹐”她說。接著﹐她會在手寫和電腦寫作之間來來回回。當一段情節開始成型﹐她會打印出有關章節﹐然後在地板上把它們整理成堆﹐接著通過移動不同堆的內容決定先後次序。
- Nov 21 Fri 2008 23:02
追風箏的孩子
注意到這本書很久了,因為在報章或網路上常常聽聞,但我個人老習慣,越是在市面上熱的,我越想要放放到冷一點,俗話勸說吃麵要趁湯熱,我是正好相反:還是放涼一點在喝吧!
所以,這本書也不是新書,是和JOYCE逛到師大夜市底那的舊書店買的,本來是想讓JOYCE先看,自己還是想放凉一點,但她還是覺得英文小說有趣也有用些,故這本放了些時日,等我看完[如何是好]後,就接著挑了這本小說囉!
但在昨天晚上,看到三分之一之後,我決定放棄了!一是大致知道劇情的發展走向,二是我也不大喜歡這種個人回憶之類的懺悔錄,比較吸引我的懺悔回憶錄通常是比較隱澀的,像徐四金的[夏先生的故事]或葛拉斯的[蟹行],像這種小孩子做錯事而長大來追悔、補償之類調調,真的很難吸引我!換個方向想,其實我也真的不喜歡個人抒發式的情節,就算這本套了一襲陌生的阿富汗文化罩衫,但也吸引不了我的興趣囉!
結論:我的時間有限,書的世界無限,還是趁早去找另一本吧!
- Nov 01 Sat 2008 13:45
[小說]How to be good
今天上午,約花了一個多禮拜看完 Nick Hornby 的小說-[How to be good] 中譯本 [如何是好],感覺不想以前看 Hornby 小說那樣地有餘韻,看還不錯。
本來,以為這本專談婚姻和承諾,但其實還是有些內容是在談書名-How to be good? or Should we be good? 兩面向的討論都還不錯
但確實,我比較喜歡以前的,或前幾個月讀過的 A Long Way Down。
- Apr 03 Thu 2008 22:59
[草稿]一段漫長的思索路程-Nick Horby [ A Long Way Down ]
我喜歡 Nick Hornby 的《High Fidelity 失戀排行榜》和《About A Boy 非關男孩》,所以創下這好幾個月來的最短閱讀時間,僅僅不到一個月就看完的 Hornby 的新譯本-《A Long Way Down 向下跳》。
- Nov 18 Sun 2007 15:49
藝術不應附和流行
週日,台北天陰短暫雨,所以和 Joyce 去北美館消耗時間來換點氣質。 之前,就和 Joyce 講好不去管展覽為啥,就直接去、直接看,或許會有一點驚喜。 當然,這日,第一個驚喜就是一堆日式漫畫人偶,讓我直接想起村上隆,後來才知道是啥海洋堂。不管,因為要排隊,所以 Joyce 和我決定略過這個主題展。一者,Joyce 不會喜歡;再者,我總覺得去西門町萬年大樓或台北車站地下街看日式漫畫娃娃,會比較有親切感。 所以,直接上二樓看「靜物典藏展」,從郎靜山的攝影到其他畫家的繪畫和雕塑等等作品不少,只是有點突兀我的靜物畫想法,多了很多不覺得得歸屬再靜物畫範疇的藝術創作。Joyce和我都各選一張最喜愛的--印象上,Joyce選了一幅有古式五斗櫃上抽屜斜掛一服紅衣的油畫;我則是選了一幅在格子布桌巾上擺放靜物卻顯得朦朧失焦的水彩畫。 但標題重點在其後三樓--Vogue流行展,請出了各大時尚奢華品牌的經典衣服搭配海峽兩岸各種傳統大師的創作,例如香奈兒配上中國蘇繡,汎倫鐵諾配上布袋戲皮偶,直直覺得很是怪異。所以,我才在 Joyce 耳邊叨叨念:藝術不應附和流行啊!流行是有時間的,藝術可是要跳脫時間的啊! 又緊接著,去看了鄧南光的攝影展,其中一些六、七十年前的老舊照片,讓我深覺如此。 然後,回家休息~
- Aug 08 Wed 2007 23:17
[草稿]Alias Grace 雙面葛蕾斯 讀後感
- Aug 28 Mon 2006 15:15
格林蒙普雷茲 [撥打 H-I-S-T-O-R-Y]
http://chinese.wsj.com/big5/20060825/trv210523.asp
這 些天來﹐人們在電視屏幕上經常可以看到伊拉克或黎巴嫩等地的武裝衝突留下的到處殘垣斷壁的情況。歷史上﹐那些戰爭遺跡往往要在幾個世紀之後才會成為旅遊景 點。但現在﹐這個過程被大大縮短了﹕無論是波斯尼亞、盧旺達﹐還是發生“911”事件的紐約世貿中心﹐衝突或恐怖活動留下的痕跡很快就吸引著參觀者紛至沓 來。[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絡版]
這段敘述,不禁讓人想起六月份,在北美館看龐畢度中心新媒體藝術展中:
格林蒙普雷茲 [撥打 H-I-S-T-O-R-Y]
的卅分鐘短片中所闡釋的:你在期待什麼?你在尋找什麼?是一場劫機?一場空難?一場屠殺?還是人類與世界的毀滅?
- Jun 30 Fri 2006 15:12
Nick Hornby's "About A Boy"
上週在整理群書之餘,又把《非關男孩 About A Boy》挑重點瀏覽一會兒,花了不到一個小時,但依舊笑到樂不可支。
確實,Nick Hornby 亦是我持續觀察中的英國小說家,不是文學類的作家,而是偏向於休閒性質。我倒真的不喜歡英國文學家的做作,如艾倫狄波頓就始終是我的拒絕往來戶。
不過,非關男孩的電影版我倒是沒看過,吼!為啥請休葛蘭主演?約翰庫薩克不是更適合那種痞子個性但又帶點智慧的樣子?休葛蘭就只會羞羞羞,算了,克制點!唉,不過這也害我只想看《失戀排行榜 High Fidelity》,不想碰這部電影囉!真是有點遺憾......
- Jun 19 Mon 2006 15:16
[北美館]龐畢度中心新媒體藝術展
- Jun 16 Fri 2006 15:07
鈞特.葛拉斯《蟹行 》
- Oct 26 Wed 2005 15:14
鱷魚手記
她的心裡只想著自己,眼睛卻只看到別人,所以她責罵、怨懟和苛求對方,卻不曾體諒、和傾聽對方。 |
|
作者 Sagitta (瑟紀特) 看板 book 標題 Re: [請問]有人看過邱妙津寫的"鱷魚手記"嗎?? 時間 Wed May 11 00:26:58 2005 ────────────────────────────[←離開] [PgUp] |
- May 25 Wed 2005 14:47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
BBS書版又有網友提及邱妙津,忍不住又寫些短語:
我看蒙馬特遺書也是如此的感覺 她已經不想聽別人或自己說話了 那時她只是吐些殘渣出來等乾枯 乾枯之後~她也沒能留下什麼~也只能走上絕路
- Feb 07 Mon 2005 14:49
E. Jelinek《鋼琴教師》
終於看完《鋼琴教師》,也在書末的十分之一才開始決定喜歡這本書,如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書中真的說得是『媚俗』這一個詞,而這本《鋼琴教師》講得是另一個詞,一種緊縛下的疏離,名之為『孤單』。 男學生只是個插曲,主旋律是彼此緊緊綁在一起、互相結合的母女關係,但她們綁得越緊,卻越是疏離,也越是孤單。互相扶持、彼此倚賴的結果,使得倆人中的任一個都像是獨腳比翼鳥,沒有一個人可以單獨站立。 羨 慕比翼鳥嗎?知道成為比翼鳥首先失去的是什麼嗎?是的,是個體的自由,是自我獨自飛翔、自由自在的權力和可能。如果你願意犧牲,那我無話可說,但我要問 的是另一方是否真的願意如此?鋼琴教師是被她的母親廢去了一邊的腳和翼,像裹小腳一樣讓它們在未長成時就萎縮,以便適應作為母親自願捨去的腳與翼。 當鋼琴教師以衣夾和迴紋針感受她自己的存在時,她全然充斥的是孤單的感受,但在之後、甚至在書末,她仍走向形成自己孤單的囚牢,這就是我想的比翼鳥的結局。 愛人啊!不論男女、母女或父子,都還是必須認知到每一個人都是單獨存在的個體啊!束縛的絲,緊緊封閉下的結果是漸漸窒息後的失去自我意識的孤單!
- Feb 01 Tue 2005 11:17
德)Gunter Grass《蟹行》
2005.02.01 中國時報
史上最大 古斯特洛夫號船難60載
- Jan 24 Mon 2005 01:08
佛洛依德《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1.精神分析於藝文界的浮濫:
佛洛依德是以精神分析來詮釋文學的第一人,但後續發展卻超乎心理學界,許多對分析一知半解的文人也試圖以精神分析的方式來詮釋文學和藝術,使得精神分析一詞在藝文界浮濫不堪。
- Jan 07 Fri 2005 04:34
傅抱石之湘夫人
至於離騷則要從第一段開頭連著看到「來吾道夫先路」,從一開始的血統優良證明到自我品德的要求,然後推衍到最後的「乘騏驥」、「道先路」,一股項羽的「大丈夫亦若是」以及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懷抱天下感覺油然而生。但至於第一段以後的喪氣詞我就很少看了。(2004-12-29 17:45:30)
而看著從朋友那借來的傅抱石說,為了解決中國水墨裡「動」的問題,他借助了「風」來形容,而這就回歸到我喜歡「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緣由,因為這句體現了「嫋嫋兮秋風」。(2005-01-05 09:34:09)
- Dec 20 Mon 2004 01:57
我對《聖經密碼》的看法
奕格禮說:「...對於數字,你大可隨心所欲。假設我有神聖數字,九,而我想得到一三一四這個數字--傑克。莫雷被處死的日期--一個對任何像我這樣終於聖堂武士傳統的人都熟悉的日期。我怎麼辦呢?我將九乘以一百四十六--迦太基毀滅的日期。我如何得到這個呢?我將一千三百一十四除以二,除以三,等等,直到我找到一個滿意的日期。我也可以將一三一四除以六點三八,也就是三點一四的兩倍,那我就會得到兩百零九。那一年普迦孟王阿達魯一世登基。你們瞧?」
狄歐塔列弗失望地說:「那麼你並不相信任何一種數字學了。」
「正好相反,我堅決地相信。...人類的作品--其構造自然會在無意識中仿造宇宙的和諧。」
(以上出自Umberto Eco《傅科擺》第48章;另註,傑克。莫雷是最後一任聖堂武士的首領。)
- Dec 09 Thu 2004 06:09
「我思故我在」,而非「我思故他在」
你能否確定你的存在?我認為,在思考這問題的同時,你已經存在了。不管是像莊生夢蝶的人蝶之分、駭客任務(Matrix)的未來世界、抑或機器人有否存在生命之間的紛爭,既然可以思想,就必然存在-「我思故我在」。
但問題不在這,問題也不在如何確認思想是怎麼一回事,問題更不在於生命這個名詞該如何定義,問題是在於我們如何去想,是想的內容出了問題,因而侷限了我們的思想。
是的,「我思故我在」,問題卻出在一般人卻常態認為「我思故他在」。舉例來說,〈攻殼機動隊〉就在於討論資訊機器裡出現思想的靈魂,如此算不算是生命?兩個資訊靈魂的結合算不算得上是生命的繁衍?是的,問題就在這,人們汲於創制名詞來解釋現象,汲於擬釋定義來說明現象,而就是這些名詞和定義來限制了人們的思想、念頭。
- Nov 08 Mon 2004 07:43
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
是的,在這昏亂的時代,布希竟然當選了,阿扁仍在作亂,連宋依舊發昏,李遠哲發的言已不被看重,龍應台也只能遷居香港,在這現世裡,雖說是百家爭鳴,其實真的是群魔亂舞,弄不清是非了。
而章書裡頭的時代不是屬於我們台灣的時代,那時的大陸對我們來說是完全的空白,那些文革之前的大陸政爭從來不是台灣課本裡的重點,但那書裡的人物還真的是人物,是目前在台灣、大陸甚至世界他地都已快絕跡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