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
- Apr 23 Sat 2005 12:16
慈濟志工
- Mar 31 Thu 2005 23:06
早晚遊:2005-03
-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
- Mar 19 Sat 2005 16:46
六條瓢蟲
- Mar 18 Fri 2005 03:01
系統重整,本週末可能關站!
由於家裡電腦已數月未曾重灌系統,執行效能越來越差,也是時候該重整一番。
因此預期本週末關站,我會盡快讓網站恢復運作!
- Feb 28 Mon 2005 12:01
早晚遊:2005-02
-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
- Feb 14 Mon 2005 01:41
西洋情人節~幸福~快樂!!!

- Feb 07 Mon 2005 14:49
E. Jelinek《鋼琴教師》
終於看完《鋼琴教師》,也在書末的十分之一才開始決定喜歡這本書,如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書中真的說得是『媚俗』這一個詞,而這本《鋼琴教師》講得是另一個詞,一種緊縛下的疏離,名之為『孤單』。 男學生只是個插曲,主旋律是彼此緊緊綁在一起、互相結合的母女關係,但她們綁得越緊,卻越是疏離,也越是孤單。互相扶持、彼此倚賴的結果,使得倆人中的任一個都像是獨腳比翼鳥,沒有一個人可以單獨站立。 羨 慕比翼鳥嗎?知道成為比翼鳥首先失去的是什麼嗎?是的,是個體的自由,是自我獨自飛翔、自由自在的權力和可能。如果你願意犧牲,那我無話可說,但我要問 的是另一方是否真的願意如此?鋼琴教師是被她的母親廢去了一邊的腳和翼,像裹小腳一樣讓它們在未長成時就萎縮,以便適應作為母親自願捨去的腳與翼。 當鋼琴教師以衣夾和迴紋針感受她自己的存在時,她全然充斥的是孤單的感受,但在之後、甚至在書末,她仍走向形成自己孤單的囚牢,這就是我想的比翼鳥的結局。 愛人啊!不論男女、母女或父子,都還是必須認知到每一個人都是單獨存在的個體啊!束縛的絲,緊緊封閉下的結果是漸漸窒息後的失去自我意識的孤單!
- Feb 01 Tue 2005 11:17
德)Gunter Grass《蟹行》
2005.02.01 中國時報
史上最大 古斯特洛夫號船難60載
- Jan 31 Mon 2005 23:59
早晚遊。2005-01
-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
- Jan 24 Mon 2005 01:08
佛洛依德《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整理昨日讀書會個人說辭如下~
1.精神分析於藝文界的浮濫:
佛洛依德是以精神分析來詮釋文學的第一人,但後續發展卻超乎心理學界,許多對分析一知半解的文人也試圖以精神分析的方式來詮釋文學和藝術,使得精神分析一詞在藝文界浮濫不堪。
- Jan 11 Tue 2005 10:32
呂秀蓮批科技業 繳稅少貢獻低
我只能說:對台灣貢獻度最低,甚且產生深刻危害的人:
第一名:無知政客
第二名:不肖官員
- Jan 07 Fri 2005 04:34
傅抱石之湘夫人

我最喜歡九歌湘夫人的「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這句話裡沒有一個「風」字,卻可以讓你看到風,甚至讓你流覽著洞庭湖的景色--一陣風吹過,讓洞庭湖揚起波波漣漪,也吹得岸樹上的秋葉輕輕飄落,順著陣陣波瀾浮動著,讓人心生扁舟浮生之意。
至於離騷則要從第一段開頭連著看到「來吾道夫先路」,從一開始的血統優良證明到自我品德的要求,然後推衍到最後的「乘騏驥」、「道先路」,一股項羽的「大丈夫亦若是」以及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懷抱天下感覺油然而生。但至於第一段以後的喪氣詞我就很少看了。(2004-12-29 17:45:30)
而看著從朋友那借來的傅抱石說,為了解決中國水墨裡「動」的問題,他借助了「風」來形容,而這就回歸到我喜歡「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緣由,因為這句體現了「嫋嫋兮秋風」。(2005-01-05 09:34:09)
- Jan 03 Mon 2005 14:50
法國電影)愛情賞味期 5X2
底下,則有對劇情的描述,尚未看過電影的就不需要再繼續閱讀了--
最大的失望,是導演沒有完整表現出戀愛前期所擁有的快樂和和對未來的期待!
手法是很棒,從兩人的離婚契約期,倒述回到隔閡漸生時期、懷孕分娩期、婚禮狂歡期和一開始的認識相知期,我們可以體會那裏頭的衝突和轉變,然後逐漸開始替主角們問爲什麼,以及想去尋求什麼是答案?
然後,我原本期待導演會可以給我一個很快樂的過去,那些他們兩人變愛早期、結婚生子之前的點點滴滴的甜蜜回憶,然後我就可以不停的詢問、不停的尋找--爲什麼過去他們兩人相戀是如此快樂,而越到後面卻又越走到那種地步?
- Jan 02 Sun 2005 09:49
愛情賞味期 5X2

法國電影,出名的新銳導演 Francois Ozon,故事很簡單:五個時期,一對男女,5X2,一個階段性的愛情賞味期,但不建議戀人們或想要墮入情網的人去看,這導演看來對愛情這玩意沒抱好感,所以整部電影前半很棒,後面卻讓我失了望。
以上,是我個人的感想;底下,則有對劇情的描述,尚未看過電影的就不需要再繼續閱讀了--最大的失望,是導演沒有完整表現出戀愛前期所擁有的快樂和和對未來的期待!
手法是很棒,從兩人的離婚契約期,倒述回到隔閡漸生時期、懷孕分娩期、婚禮狂歡期和一開始的認識相知期,我們可以體會那裏頭的衝突和轉變,然後逐漸開始替主角們問爲什麼,以及想去尋求什麼是答案?
- Dec 30 Thu 2004 08:08
王羚柔-The 24th of June

今天,突然好喜歡這首歌,原本這張專輯只對第一首「當我們同在一起」有印象,也聽過同事在KTV唱這首「當我們同在一起」,但今天認真聽完這張專輯裡所有的歌,才發現最喜歡的是「六月廿四日」。
歌詞就那麼短短的八句,但這八句也夠了,也夠點出了何謂失戀後的感覺--只是,這不是剛剛失戀後的感覺,而是經時間沉澱後,三個月、半年或甚至兩年後,才能得到的感覺。
王羚柔的聲音明顯的神似王菲,但有時獨特的唱法,讓人覺得有點稚氣,但是不令人討厭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