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ar 05 Tue 2013 18:06】
混淆電子商務(如Amazon)、網路服務(如Twitter)、行動APPA(如Google Map)、線上服務(iTune)和系統產品(如PND和Smartphone)一起來談,並不會讓讀者體認這些大爆炸式的創新,AMAZON和GOOGLE MAP其實都是經過長久的耕耘才有今日的成果,PND的弱勢在於市場飽和度已經達到了天花板高度,而部分區域市場(如中國)有其閉鎖特性--APP並無法完全取代PND的功能,不然GARMIN和TOMTOM早就關門了!
Twitter的成功是無法複製的,就像Instagram的快速崛起,但這些對現有業者出現破壞性嗎?至於Apple取代Nokia不就是資訊性應用取代通訊性應用,這是PDA長久耕耘之後建立足夠使用者,再配合行動通訊技術的提升才達到的。
至於,文中的結論策略是:
一、預知破壞來臨
二、減緩破壞式創新的速度,讓你有夠長的時間打敗它
三、往出口移動,準備迅速脫身
四、試用新類型的多角化
1. 若能預知就會取而代之。
2. 若網路外部化可已趨緩,讓已經達到跨政府、跨國際的權力了!
3. 若只是要放棄,那又何必談策略?
4. 這不就是各大企業慣用的發展策略?
全站熱搜